【屋前屋后】记忆里居住的第一个家
- Isi pan
- 2024年9月1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几乎记不清楚第一个家的样子了,印象中家具也挪移过好几次。跟空间有关的记忆最终都变成像梦核一样摇晃着的模糊图像。
跟朋友提起的时候,我会叫那个房子为”珠海老屋“,爸妈购置于2000年。我四五岁的时候,那个老屋的斜对面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,有时候打开窗都能闻到臭味。轰隆隆的挖土机在那个方形的土地上昼夜不停地工作,垒起来几座巨大的垃圾山。太阳在垃圾山背面出没,日落比日出好看,你可以看到一个红彤彤的圆球慢慢降落到垃圾山的尖尖上,然后再慢慢落下。我有时候会想,住在垃圾山背后的人们,可以看到太阳下落到什么位置。
这个老屋我从出生一直住到9岁,然后我们一家搬去了东莞。房子出租给一户有新生儿的人家,此后我们再回珠海就没有家可以住。有一年回珠海,无所事事的下午,我握着手机从酒店一路走回家,从下午一点走到四点半。那时候应该是2016或2017年,几乎所有小区都更换了更智能,安全系数更高的大门,但我还是混进去了。我坐在被暴晒的小区花园里,不知道该去哪,也没力气往回走,最终兜兜转转走到老屋楼下,看见老屋里人影闪动,害怕被人看见,匆匆离开。
我总觉得我是被离别拔断的一颗根苗,我的根烂在最初的故土里,为我保留了最原始的一种乡愁,此后我被水培移植,在无数个异乡里漂泊。
原先老屋里有三个房间,一个给奶奶住,一个爸爸妈妈和我住,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拼在一起,可以一直滚到窗户下面。印象中有一次分床,我的单人床搬进书房里,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盏蓝色的海洋小夜灯,长方形的,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鱼,打开时小鱼会在灯里循环转动。
第一次从珠海离开时那个海洋小鱼灯还在的,我在东莞时还用过,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。
Kommentare